長城網訊(記者 祖迪 實習記者 郭政)7月1日上午,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。剛剛受到表彰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,秦皇島市海港區燕山大街街道辦事處一級科員,天洋新城社區黨委書記、居委會主任周慧霞,受邀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慶典。

周慧霞榮獲“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”稱號,在人民大會堂外拍照留念。資料圖
7月2日,記者在天洋新城社區見到了周慧霞,在參加慶典后,她當天就返回秦皇島,投入了工作。“在基層工作能獲得這么高的榮譽,我感到無比自豪。”周慧霞的臉上掛滿了燦爛笑容,“這是對我的肯定,更是對千千萬萬個基層黨務工作者的肯定,只要肯堅持、肯付出,無論什么崗位,都會有收獲。”
今年49歲的周慧霞,自2000年從事社區工作以來,始終把“圍繞群眾需求,聽民生而動、聞民生而謀”牢記在心,全身心撲在社區,和社區黨員群眾建立起深厚感情,被大家譽為 “黨員的主心骨、群眾的貼心人”。
我是居民的“服務員”
天洋新城社區成立于2008年6月,當時,周慧霞被任命為社區黨支部書記,這個剛剛建立起的社區辦公室里,連一張辦公桌都沒有,一切工作都要從頭干起。
面對這樣的情況,周慧霞一上班就帶著3名社區干部規劃、統籌各項工作;下班后又挨家挨戶走訪居民、登記信息。經過100多天沒日沒夜的奮戰,終于把各項基礎信息建立起來了。
先打好基礎,再創新治理。周慧霞開始著手建立“一領五”協商共治社區治理機制,即社區黨委領導下的居委會、業委會、物業服務企業、樓棟長、綜合服務站共同參與協商共治,在每個單元制作安裝了社區治理六方公開欄,劃分黨員責任區,讓每名黨員亮身份、知崗位、受監督,將各類人員和電話進行公開,暢通聯系服務群眾的通路。
打造了全員參與、聯動的良性運轉機制,周慧霞又開始惦記起她口中的“重點人群”。“社區有不少空巢老人、獨居老人,他們是咱必須重點關注的人群。對于這些老人,孩子不在身邊,我們就來當他們的孩子。” 在周慧霞的倡議帶領下,“愛心代理兒女”服務空巢老人服務制度就這樣建立起來了。
通過這樣的制度,社區網格員與被關注的老人結對子,為他們提供緊急就醫的全程陪護,還有日常訂餐、跑腿購物、送藥上門等一系列服務。

周慧霞為社區居民理發。資料圖
“其實,在居民有困難時,咱社區工作者不光是‘兒女’一個身份。” 周慧霞說,“有老人需要幫助,我們就是‘代理兒女’;有孩子需要照顧,我們就是‘代理媽媽’;一些居民遇到了煩心事需要傾訴,我們就是‘知心姐姐’……不論身份如何改變,我們都是居民的‘服務員’,解決服務好他們的急難愁盼,就是職責所在。”
微信群是我的“服務鬧鐘”
2020年,疫情突然來襲,給社區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考驗。這個時候,及時地宣傳疫情防控政策和疫情動態、準確掌握外來人員信息,做到快速處置、精準管控,關系著3530戶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。
周慧霞充分利用區委創新組建的由街道、社區、網格、樓棟、單元組成的“五級微信群”,在樓道張貼二維碼邀請居民入群,每天在群內發布疫情防控信息、疫情防控科普知識和相關政策,讓居民及時了解疫情變化和應知應做的防控措施。
每天,她還會在群內答復居民的疑問,做到了群有所呼、我有所應。打開周慧霞的手機,能看到128個居民工作微信群,群中有新信息提醒,她都會趕緊查看、及時回復。

周慧霞主持天洋新城社區黨建(共建)聯席會。資料圖
“周書記,128個微信群的動態都要時刻關注,會不會太累了,哪里來那么多精力?”記者問。
“不會!微信群是我的陣地,也是我的‘服務鬧鐘’,有些問題是網格員、樓棟長、單元長一時解釋不了,我得隨時出現,來為大家答疑解惑。”周慧霞回答得輕松,“咱別把它當成額外的工作,就當成是和居民交心的工具,他們有訴求,我們及時去解決,一來二去,這心不就近了嘛。”
疫情防控知識、疫苗接種信息、各項政策法規、社區活動通知……現在,生活中的大事小情,居民都能在微信群里獲悉,“居委會就在身邊”—— 這是如今天洋新城小區居民最深的感觸。
服務創新“更暖心”
365天全年無休,這原本不是規定,卻成了周慧霞的常態。很多時候,社區上班時間與居民的工作時間重合,居民時常面臨辦理業務不便的情況。周慧霞帶領天洋新城社區在海港區率先實行了“錯時、延時工作制”的365天無假日辦公。
近些年,社區治理工作越來越精細,單靠延長辦公時間的做法,也不足以更好地完成任務,周慧霞開始為破解工作中存在的短板、問題,進行思考和創新。
2020年2月,周慧霞帶領社區工作人員,用了10個月時間與軟件公司合作,研發了社區治理綜合管理服務平臺,將居民信息全部錄入系統,及時掌握人員流動情況,同時可查詢社區房屋出租、人員基本信息、飼養寵物、小區車輛等情況,用數據為社區工作賦能,用科技為社區工作減負。此外,社區黨委也可通過平臺為黨員學習、參會、活動“畫像”,掌握黨員發揮作用情況,實現“管理和服務”兩大功能,讓黨員過上了線上“e生活”。
天洋新城社區還開發了智慧黨建手機APP,黨員可以通過手機進行黨課學習、會議表決、知識測試等,還可將責任區的大事小情上傳平臺,發揮民情傳遞崗作用。
在以上的創新工作基礎上,社區又推行了在冊黨員“四式寫實分類管理法”,區分普通黨員、年老體弱黨員、參與活動不積極黨員、大學畢業生和靈活就業等流動性大的四類黨員,實行“1+N”認崗定責式、關愛式、加強式、網聯式管理,讓黨員始終團結在黨組織周圍,聯系不斷線,學習無止境。
如今,社區的新型工作模式已與以往大不相同,不變的是周慧霞把每位居民放在心里的那份感情。

周慧霞在醫院照顧社區生病的老人。資料圖
“李桂霞阿姨的孩子在外地,她每次出遠門都把家門鑰匙直接給我,讓我有空幫她澆花去;吳煥艷大姐身體不舒服,都會直接給我們打電話,我得趕緊聯系社區醫務人員上門服務……”這些“麻煩事”,在周慧霞嘴里都成了她的驕傲,“大家伙兒信任我們,有事能想到居委會,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。我為他們解難題,更從他們身上獲得了不少工作的靈感,讓社區能越來越好。
3530戶住戶,7452位居民,60歲以上老人1401人,低保戶10人,41位殘障人士,30位獨居老人,65位空巢老人……這些周慧霞脫口而出的數據,體現了她清晰的工作思路,更是她心中時時刻刻的牽掛。
“我沒有辜負我的入黨誓詞和初心。”周慧霞鄭重地說,“我會把得到的榮譽都轉化為動力,落實到群眾工作中,繼續做好居民的‘代言人’。”
周慧霞話語輕柔,卻落地有聲,讓人相信,她一定會做到!